也许这就是生活

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这本书是我同学推荐给我的,他说让我看看什么是底层生活。于是我在回家的动车上看完了它。

看完了感触很多,和我生活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都很像,到此时我才发现,我也不过是底层的一人。我们在工作中进行着无用的社交,只是因为这些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,我们重复着那些轱辘话,谈论着并不喜欢的政治,以及办公室的八卦。

并不是说我们心里有多么不满,只是这些话能拉近我们的距离,赢得彼此的好感和信任,建立一种同仇敌忾的阶级情谊。说白了那就是些场面话,和北京人见面互相问一句“吃了吗”差不多。

也是那之后,我切切实实的明白了,也许工作仅仅是工作,不要把同事当成朋友,也不要把公司当自己家,我们只不过是员工罢了:

我很理解他的苦处,但并不同情他,因为我的处境和他一样,甚至比他还不如。我当然不想成为下一个他。

后面,慢慢的我就不在工作中投入太多,毕竟这是个糊口的东西,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,仅仅是为了生活;

从头到尾,我们所有人只是在旁观,静静地看着事态发展,没有人出来教训他,也没有人伸手援助孕妇,顶多只是安慰她几句。我们也各有各的压力,各有各家里不顺心的事,谁也没有余力顾别人。在那种工作场所里,每个人都被生活压榨着,同情心因此透支,然后不知不觉地变得麻木、冷漠。

我并没有什么宏图伟业想着在工作中实现,工作无法满足我得梦想。在工作中我没有梦想。

我是一个怎样的人,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所处的环境,而不是由我的所谓本性决定的

我后面回想了我当初的一些工作,从初出茅庐觉得工资破万,到后面去当一个电话销售。但是没有当太久我就辞职了,我不愿意放下我得自尊。

我想我可以被解雇,但不能被羞辱。

我慢慢的受不了一遍遍的电话,一遍遍的被拒绝。作为一个机器而不是人在哪里站着。我其实之前面试过保险的电话销售,那里的环境更加糟糕,我以为换个好点的环境会让我更舒服,但终归,我不愿意成为一个“粗人”,放下自己自尊。

其实更喜欢性格“粗”点儿的快递员,因为“粗人”身上没有多余的自尊心。后来在工作中我亲身体会到,自尊心确实是一种妨碍。

我的第二份工作,老板对我报以希望;我甚至是他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。手底下的业务员只剩下两个,业务也在萎缩。他给了我一个方向,希望我可以自学java开发,他很喜欢画饼,夸大自己,然后觉得这业务马上就要成了。但是当时的我学不下去,我想赚钱,而不是学习。他给的工资太低,让我只想接业务拿提成。

我想一个人得有多么空虚或自卑,才会这样吹牛啊。可是现在回过头看,我对他当时的做法多了一些理解

我在他手底下没有做成一单。到了年底,我提辞职;他很不解。他甚至在我离职前花了大钱请我们几个业务员出去吃饭。

她大概认为自己待我不薄,我哪怕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起码也该知恩图报,留下来充当她可以信任的助手,和她同甘共苦,一起创业。

然而领导和员工的看法是不一样的,我只是觉得在他手底下没有希望,我想更高的工资,更好的机会。后面我离开了天津,我把天津能投的企业都投了一遍,但是没有一个面试。我那时候想当然的觉得,也许换个城市会更好。于是我走到了厦门。那时的我还不明白,其实工作,在哪都一样。
我又重复了之前的事情,工作,然后慢慢的厌烦;好处是工资够高,所以我没有频繁跳槽。在一份三年的疲倦期之后,我忽然明白,这份饿不死但也发不了财的工作不适合我。我日复一日的上班,进行着无用的社交,然后看似满满当当的完成了一天的事情,最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去,等待明天的到来。工资很多,但是没有多到我可以随意的花费,我精打细算的计算着开销,周末也只是在家呆着。即便如此,我一年也只不过存下七八万。我曾经幻想着自己买房娶妻远远的看不到希望。在这座城市了我没有房子,没有家。我要拿出20%的工资给房东。我甚至幻想,如果房子是我自己的,我每个月2000块钱花掉会是多么舒服的事情,我越想越开心。我看到了房子的重要性,但是我却无能为力。